我們正處於一個危險的社會,競賽式的教育與社會崇尚個人自由的主流價值叫人擔心。每位父母及教師都期望孩子們有健康的心靈,在兒童信仰的塑造過程中,成人們理應幫助兒童對上帝有正確的認識,在心智上能明白生命的價值,明白救贖的需要,從小思考以上帝的事為念,活出上帝的心意。在現今如此強調多元和價值相對的社會中,基督徒父母當引領孩子走在正確信仰內容的路徑上,使他們能運用信仰的原則在生活之中,透過「言教」與「身教」,型塑孩子們的屬靈生命,使下一代能成長為敬虔愛主的優質基督徒。
給兒童在教會裡歡歡喜喜的學習氣氛,透過少年軍或主日學完整的課程設計,唱唱跳跳,生活化的聖經故事,禱告的投入,以及紀律的操練和生活的輔導,我們要為孩子們的宗教教育付上心力。孩子若能擁有穩固內化的屬靈生命,有信仰價值信念,便能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抵擋社會價值的衝擊。
聖經對耶穌童年的記載並不長篇:「當祂十二歲的時候,他們按着過節的規矩上去……過了三天,他們發現祂在聖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祂的人都對祂的聰明和應對感到驚奇。…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路二42~49)在這僅有簡單的記述中,我們知道:依猶太人的規矩,十二歲即為成年,有宗教的義務,也表明那年齡已經能夠了解宗教事務;因此,照規矩耶穌在逾越節上耶路撒冷。祂在殿中三天,專注的「一面聽,一面問」;這裏沒有記述耶穌的回答,但有意義的「問」,是教導的重要部分。這樣的交談(主要是問),或教導,是「我父的事」,就是事奉。「以神的事為念」,就是耶穌成長的精華。孩童耶穌在教師中間透過「聽—問—答」的多向思考與應對,正表現出屬靈成長的不二法門。良好及開放式的家庭與宗教教育,能建立和培養兒童擁有神學思考能力,使其對上帝、對生命有確切的認知,信心與行為有相稱的發展。「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二52),耶穌身心靈的成長樣式成為我們教養孩童的標竿。
我們教會今天的期望,似乎只要求聽眾坐滿教堂的椅子,而不要求他們作會思考的人。單單聽道的人,不一定需要思考,惟有聽道而遵行的人,才需要思考。不過,會思考是有危險性的;所以,許多的政治領袖,期望得他們的跟隨者是「只會聽的群眾」。但對於作為家長的,或關心教會的領袖和導師們,要着眼教會和下一代真正的前途。
正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社會的走向,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教導孩子們學會思考,特別是神學思考。將正確的信仰內容化為他們內心的行為準繩,那麼,不管社會怎麼變,他們會知道在上帝面前怎麼做是最好的。思考,是必須引導和教導的。現在的社會,重視教育,卻不把孩子當為人,只看教育為職業和生產力的培訓過程,一味着意應用教育,忽略品德和心靈教育,這基本上是價值觀的問題。其結果是,新一代擁有了許多才藝卻沒有品德,他們會做很多事,卻不肯思考,不會做人;他們都沒有輸在起跑線,卻也無法贏在終點。
現代的多元文化,泯沒了是非標準,不注重品德。神學家祁克果說:「基督教與人之間真正的衝突在於基督教就是『絕對』,或者說基督教認為存在某種『絕對』的東西,要求基督徒的生活表現出某種『絕對』的東西的存在。正在這一層的意義上,我連一個基督徒都看不到……他們的生活卻和異教徒沒有兩樣,表明眾人存在於相對性之中。」
宗教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成為一個「實在」的人。要培養孩子的靈性,只有一個重要的基礎,那就是對上帝的認識;而對上帝的認識卻又根植於上帝的話語,那就是正確的認識和明白聖經。要運用聖經,並不是尋章摘句的利用聖經,而是經過理性思考,系統的,站在聖經立場、正確的教義來檢視當代的教會與社會,這也正是一種神學的思考方式。有人擔心,繁雜和深奧的神學思考,孩子怎能通曉?我們該思想:基督教神學是甚麼?豈不是有系統地解釋基督的教訓?當我們打開新約聖經看看,耶穌基督所講的話,有哪些是兒童不能懂的?
耶穌基督給門徒的使命:「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可十六15;太廿八19~20)不容懷疑的,這也包括孩童。聖經又記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走」,是說不止於聽,而要踐行;「當」行,是經過思考程序,知道法則,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到老他也不偏離」,是教育的持久功效。
「你的兒女都要領受耶和華的教導,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賽五十四13)但願我們能透過認真持續的家庭與宗教教育,這些共同期許當不遠矣。(岑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