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壞鬼信仰」與「壞鬼釋經」


最近我經常思想一個問題:為甚麼有那麼多人對信耶穌有誤解,就連一些信主多年、經常返教會的「虔誠」基督徒也對信仰一知半解,甚至有嚴重的錯謬。坊間俚語常說:「哎!你又喺喥講耶穌!」何解信耶穌變成講耶穌?是否信耶穌的人給人的印象是只懂「講」不懂「做」,或多「講」少「做」?更差是「講」也講錯了,不倫不類。是否教會向未信的人傳福音是「講、講、講」,基督徒無法以行動配合所信所傳的?究其原因,就是大家經常斷章取義,不求甚解地去聽聖經、讀聖經。

我希望用這個小小的園地,與大家一起探討這種「壞鬼信仰」對我們的影響。「壞鬼信仰」多少也源自「壞鬼釋經」,作為信徒,我也可以恰當地解經嗎?
「你所讀的,你解得恰當嗎?」


宏觀上文下理
今日很多信徒常以沒有時間為藉口,不讀經、不靈修。其實大部分的問題,是因為未能適當地理解經文,以至讀起來枯燥乏味。要有效地明白經文,在查考《聖經》時,除了要仔細閱讀有關經文,也要看上下文,要明白段落與上下文的關係,避免斷章取義。在正確了解敘事式的經文時,必須找到事件的開始。每件事一定有開始點,而每個開始點一定有地點。所以當我們找到事情發生的地點時,便能找到事件的開始。當我們從文脈上了解經文後,應宏觀性地去看查考的經文,在整本書卷中的意義。在同一卷書其他的篇幅,有沒有找到一些重複或相似的字詞或概念?目的是要追蹤作者的思路,藉以明白作者要說明的真理。
最後,為了要確定作者寫作的目的,我們應尋找原讀者的資料,更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聖經》書卷寫作的時間和讀者的背景,通常都可以在釋經書或啓導本內找到。但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書,弟兄姊妹可上網尋找資料。在翻查這類通識的資訊,維基百科是個可信賴的資料庫。

釋經抽絲剝繭
釋經有三步曲,就是:
1. 關閉性查閱段落及上下文;
2. 宏觀性看段落在整書卷中的意義;
3. 從了解讀者來看作者寫作的目的。

這三步不難明白,卻必須在不斷實踐中才能掌握。我們試試從內到外、以經解經的三步曲,來分析《馬可福音》六章14至29節的敘事式文體,《馬可福音》這段經文記述施洗約翰被斬一事。在過去,解經家分別認為這段落的目的,是為了預表耶穌基督釘十字架,或告訴大家主耶穌差十二門徒出去的時間。但在釋經三步曲的顯微鏡下,我們看到作者馬可,用施洗約翰被斬的事件,去提醒信徒傳福音是要付代價的。對於當時的讀者(信徒)而言,「他們是受苦的讀者,準備犧牲的讀者」。對於今日的基督徒來說,要犧牲的不一定是生命,但這個付代價的道理是必然的。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正確的釋經方法,能讓釋經者正確地把經文的教導,應用在生活當中。聖經,是我們信仰之依據,但很多時候我們只以聖經的「金句」或某些聖經故事,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提醒,忽略了該節經文或故事的上下文,得出一些不一定是聖經作者要我們掌握的信息,也引申出很多不恰當的應用。
現今科技發達社會有一個弔詭現象:手機聖經的發明,讓更多人可以隨時隨地看《聖經》,但限於手機屏幕的尺寸,每次最多可閱讀五至六節,形成了更多斷章取義的傾向。讓我在這裡忠告大家,最少要擁有一本印刷版的《聖經》,一覽無遺的整篇整段的閱讀,讓我們更容易開濶讀經的胃口。

基督信仰~~錯謬、過時、無聊玩意?
若問到:你的信仰是什麼?基督徒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為何越來越少?
近日我在地鐵的免費報紙中,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天主教神父在教堂裡看到一對年輕的男女,每天總是在同一時間來教會,在木十字架下低頭跪下一段很長的時間,主教非常佩服他們對上帝的禱告及恆久的信心。直到有一天主教想要重新粉刷教會,才發現一條電線~~原來這對年輕人是來到教會為他們的手機充電。

你到來教會的目的是甚麼?,你的信仰在一個怎樣的狀態?講台上的證道你可能聽不太懂,甚至有時也懷疑這到底是不是真的?關於上帝是否存在你總是有一大堆的問題。你也想:到底這個兩千年前、三千多公里外所存在過的人和今日的我有沒有關係?基督信仰對你來說是錯謬、過時且無聊?和你的生命一點關係也沒有?我這樣說,皆因今時今日不少信徒對基督信仰所知甚少,也不覺得這對他有什麼影響,含含混混地過著「我是主的羊」的生活(羊有羊羣心態,不懂自己「揾食」,也隨時會走失跌落深谷)。但願往後我們多來同心研讀神的話,不再以「壞鬼釋經」來演譯「壞鬼信仰」!(岑牧師)

以上大部份材料引自《智慧之窗: 三步曲教你恰當釋經,曾思瀚博士講座重溫》,《號角月報》香港版2011年12月。
(http://www.cchc-herald.org/hk2/2011/12/wisdom02.php)

3 則留言:

  1. 尊敬的岑樹基牧師:

    I found an article in 號角月報香港版2011年12月 http://www.cchc-herald.org/hk2/2011/12/wisdom02.php having the main portion of this article. In fact, from 「作為信徒,我也可以恰當地解經嗎?」 to 最少要擁有一本印刷版的《聖經》only 曾博士 is missing.

    You presented this article as if you were the writer and there is no trace to indicate it had a reference.

    Would it be a coincidence that two articles writing in different time so similar? I wish my skeptical isn't true.

    願神與你同在

    路人甲敬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你的指正。
      的確我未有列明徵引出處。
      在此亦需向原作者道歉,文章亦將盡快作出更正。
      以後我會更加小心,謝謝。
      岑牧師

      刪除
  2. 尊敬的岑牧師

    我還有一事想告訴你。可否給我一個電郵地址?

    路人甲敬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