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鋒Joshua, 15歲中五學生,基督徒。穿著校服,背着黑色書包,架粗框眼鏡,完全是一副學生模樣的時候,若果不開聲討論社會議題,你很難想像他就是那位「很火」的將反國教議題推到一個接近全民參與地步的推動者之一。黄之鋒在鏡頭前闡述學民思潮的理念,對國民教育和政府的質詢,字字鏗鏘,擲地有聲,一瞬間被捧爲社運新星。但一顆星星的光芒背後,總有它的源頭,不一樣的十五歲,是甚樣成為今天的樣子的呢?黄之鋒給我們當中為父母者,或青少年導師們甚麼提醒?
請看看有網民問:「老老實實,如果你個仔係黄之鋒,你會點?」最真實的答案是:「我絕對唔希望自己嘅小朋友似佢!」「我都唔希望喎!用D時間讀書或者同同學參加活動好過啦!」
做父母多矛盾!大家都感到社會多幾個黄之鋒未來就有希望,但我的孩子……最好不是黄之鋒!當學校、主流傳媒和社會不斷渲染,說我們的孩子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學生要關心社會,但父母們卻永遠不會對孩子們說:你們都是社會的公民,有權利、義務和責任,遇有不平之事可以去發聲。為何要孩子們來抗爭、絕食?父母應當如何去教孩子?黄之鋒又何以煉成這般「身手」?
一個家,就是一個小社會:父親教做人要有使命感
Joshua父親是管理層,母親是全職師奶,還有一個弟弟;廳上掛著「基督是我家之主」的牌匾,書櫃放的都是基督教書籍,擁抱的都是老掉牙的主流價值,例如愛,例如關懷。然而最刻板的搖籃,却出了個「異樣少年」。父親在他小學,已帶他探訪窮困家庭,和他分享堅信的價值,告訴他爲人需要有使命感。父母二人並非政治活躍分子,但自孩子决志踏上社運路,撑公投、反國教,一路走來,都是百分百支持。
燃起政治熱情-一切從書本開始
新星,並非一開始便光芒四射。初小時,他證實有大小肌弱、肢體協調、視覺追踪等問題;讀寫困難、記憶力弱,令他比不上同輩。然而他知道,不讀書就不能讀到好中學,欣然接受一星期十八小時的補習。靠著超班口才,終於泊岸成功,但成績却未有改善。直至中二暑假燃起了政治熱情,博覽廿多本講民主的書,要知不同立場。父母同是愛書人,明白書的無價,「看書得到的東西是你自己的,你能帶著它一輩子。一本書有一點可改變你的思想,就很好了。」自始以後,他的讀寫能力大有改進,成績也趕至中上。
在學校,他的口才不是最好,策劃和組織能力、交際能力都由教會生活培養,社運時派單張、搞活動、洗樓,跟他在教會做的分別不大,因此他得心應手。在學校,他的人緣極好,同學不覺得他遙不可及,他也有上堂睡覺、吹水。然而,教會中人批評他的政治取向,「反對是激發你再思考得好一點。」父親說。
在家得著滿足
Joshua很慶幸能生於這個家。「我們不是用鬧的方法,家教第一,是愛。我們20年沒吵過一次架,有問題的時候,坐低飲啖茶,慢慢傾。」母親說。孩子遇上難題,一句「俾心機,你得啦」,另加宵夜茶點靚奶茶,他已好滿足,物質還是其次。即使成名後訪問流水般襲來,母親認為孩子的心理質素不錯,承托得住,他的小測分數依然高企;但遇到備戰大測,他也會暫停接受訪問。國家使命當前,個人學業也非小事,「我怎樣也要捱過這一關,否則升不到大學。」一切都是有賴意志,同時有父母的積極而不干預,「有這樣的空間,所以要用來回饋社會。」Joshua說。
視孩子爲獨立個體-互相尊重建立愛
「她們從來不會當我是細路般說話,父母似是我朋友。」十個有十個人都說把子女當做朋友,但最後還是以愛行凶,把自己的一套强加在兒女身上,甚至不自覺把孩子變作附屬。然而在這家,父母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互相尊重;穿越對親子關係的一切建構和論述,餘下的,就是愛,「這是一個很穩定的愛的環境, 彼此爲對方著想。因材施教,度身訂做,因著他的性格,不會拔苗助長,迫他做我心目中的理想形象。」Joshua試過學鋼琴,兩個月後放棄,父母由得他,而他的同學人人都是八級琴。這個家庭高舉的價值,就是「行公義,好憐憫」。 父親堅持做人要做真正快樂而有意義的事;在Joshua口中比父親更「激」的母親說:「我們是對生命認真的基督徒。聖經說,孩子是由父母托管一段時間而已,然後他就有他要走的路,我們真的是這樣相信的。」激,也許因爲認真相信,並且毫不畏懼地在世上實踐出來。有這樣的父母,才能有這樣的兒子。各位,你有這樣的「信」嗎?(岑牧師)
參考資料:《香港學運召集人黃之鋒-疾鋒烈火,不平凡的家》,http://www.thehots.info/blog/?p=37
《專訪黃之鋒,林朗彥:小子當大兵》,http://commentshk.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9876.html
〈黃之鋒:我們成功,因為我們不成熟〉,《明報》,23-9-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