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給零用錢與理財教育




日前閱報看見標題-「小學教理財‧長大不做月光族 」,心中感受良多。今時今日年輕一輩莫說儲錢買樓,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儲錢的習慣,理財觀念也談不上,吃了買了才打量荷包有多少錢。早前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訪問506位18歲或以上人士,每月卡數還款額平均佔收入41%,平均最長26個月才還清卡數,欠卡數期間,71%仍進行高消費活動,包括購買智能手機、電腦產品等。


現今年輕人面對的經濟狀況,比起上一代複雜得多,薪酬低、物價貴,加上活在銀行「零存款利息」年代,傳統儲蓄觀念已不足夠,能與金錢打好交道,精明理財,才是生存之道。我們的孩子活在一個和我們小時不一樣的世界,每日或每週發放零用錢只是一個開始,有系統教導認識金融概念及理財知識就更重要。現今不少家庭已意識到金錢教育的重要性,並開始透過定期發放零用錢來灌輸子女理財觀念,但今年商業機構Visa在全球28個地方進行國際理財教育水平調查,香港總排名只排第17位; 父母向子女講解理財觀念的情況,則排名尾7,未如理想。

曾聽過有家長分享一個有趣的經歷:她一直有定期給就讀高小女兒零用錢的習慣,但孩子每周只花小錢在教會奉獻,其餘便全儲存下來。她覺得有點不妥,期望能鼓勵女兒多點消費,不要做守財奴,於是她便間中要求女兒在午餐自行付款,也試過要孩子用儲存的零用錢繳交一些學校費用,但效果看似不太理想,這位媽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問題?

我相信這位媽媽的擔憂,或許有點過敏,孩子不想消費可能有特別原因,例如仍未遇上心儀的物品,或希望多儲點錢後再消費,事實上,孩子不胡亂花費也值得鼓勵,只是,假若媽媽突然要求女兒自行付款買午餐、或繳交部分學校費用,或會令孩子無所適從,甚至產生疑惑,為何這些理應由父母負責的開支,卻突然要自己分擔,在金錢運用的學習上或會適得其反。

其實,孩子「理財」並不牽涉及甚麼大道理,最重要是透過日常生活細節,在父母引導下慢慢累積經驗,掌握技巧。父母發放零用錢,切忌只著重付鈔,而不加以引導,或「威迫利誘」孩子把全數金錢放入錢罌,藉以培養儲蓄的美德,這等同白白浪費親子理財的好機會。要收到最大效果,父母必須配合一套健全的金錢教育,特別是如何管理和分配有限的金錢,其中可考慮3S法則,即儲蓄(Saving)、消費(Spending) 和分享(Sharing),鼓勵孩子把零用錢在3S中適當配置。

不少父母擔心過早讓孩子接觸金錢,或會帶來反效果,助長孩子的慾望,於是索性全然放棄發放零用錢,部分則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一直停留在探討階段。零用錢是孩子學習金錢管理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幫助他們掌握「金錢有限,必須有效管理」的道理。當然,要學習管理金錢,又怎能空談理論,沒有金錢可用呢?正如學習游泳,也不能單在班房空談理論,在泳池親身實踐也是重要一環。

要知道,若不盡早讓孩子接觸金錢,擁有和管理「自己的錢財」,孩子便失去珍貴的學習機會,更難以明瞭成人世界的理財竅門,這對他們日後金錢消費和運用有深遠的影響。家長們不必過慮,大可透過發放零用錢的金額及發放次數,來作出合適的調節。

經驗告訴我們,從小沒有零用錢的孩子,長大後對金錢概念往往較為模糊,沒有「自己的錢財」的概念,在理財上仍依靠父母安排,日後要獨立處理金錢也困難重重。我相信發放零用錢應該愈早愈好,家長可考慮由小二開始,因為孩子已開始懂得加減乘除的基本數學運算概念,亦認識自己的物質需要(如玩具、零食或圖書等),這正是讓他們實際地開始學習管理金錢和慾望的好時機。

在2010年,英政府向中小學提供指引,建議學校為5至16歲的學童提供理財教育課,包括教導如何儲蓄及做好理財規劃等,英國近年更有聲音要求強制推行,成為必修科。我們期望孩子不止要學好兩文三語,能文能武,也不能忽略一生受用的理財教育,孩子長大後才可以在複雜的金融世界生存,老來邁進人口老化加劇的社會時,不只是為自己好,也可減輕日後社會福利開支。理財教育實為家庭與學校的共同責任。

《聖經》中有不少理財智慧:「貪財是萬惡之根……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實在是一個值得在其中尋寶的地方。香港是個以經濟、物質消費主導生活的城市,管理金錢不單是投資增值,更是好好的運用上帝賜給我們的各種資源;不倚靠無定的錢財為人生的安全感,積存永恆的財寶在天家,才是真正的福氣。(岑牧師)

資料參考: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1030/Columnist/wm6_wm6a1.htm
http://hk.news.yahoo.com/小學教理財-長大不做月光族-23000028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