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要過去了,在路上碰到朋友的孩子,問他暑假玩得愉快嗎?他恨恨的說:「玩什麼!我媽要我每天補習,什麼都補,連記憶都要我去補,我又不是記憶不好,我只是不想去背書而已,我也很討厭她叫我去學珠心算,現在計數都是用計數機喇,她還叫我去補;我媽就是不要我閒著!」我問他如果不去補習,他暑假要做什麼,他嘆了一口氣說:「發呆,什麼也不做的發呆」,我聽了默然。這的確是一個很值得檢討的問題。
給孩子一些空白時間
在學習理論上,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是對的,學過的東西一定要經過反思,將它和過去的知識聯接起來,這個知識才會被長期儲存。從大腦的生理上來說,長期記憶需要「固化」,而固化需要時間(車禍的傷者常常想不起撞車之前幾秒鐘所發生的事就是這個原因),因此,學習要有成效需要給孩子一點空白的時間去反思。我們平常習慣把孩子的時間填得滿滿的,一天八節課,從早到晚,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的話,他如何能去作反思呢?
人腦不必用來死背資料
至於記憶,我們可以說e世代的來臨宣告了傳統靠背誦取分數時代的結束,背誦記憶的重要性在電腦出現後已經被取代了。現在我們可以將要背的東西存入電腦,不必浪費腦力,況且很多資料也可在互聯網上找得到。人腦不必用來作死背資料之後,它的資源便被釋放出來作分析整合之用,將不相干的概念放在一起,找出它們的異同,創造出新的概念。所以廿一世紀的學習方式是從了解中創新,是廣泛閱讀,從背景知識的建構中去創造新的知識。
建構孩子根本的背景知識
記得年青教書的時,公開考試只考課程範圍內的知識,就出現了教科書和課外書的分野,學生經常問我:「這些是不是out C? (課程syllabus) 」深怕「課外」知識會耽誤「課內」的學習。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知識是沒有分課內和課外的,因為它是相通的。知識越廣泛的孩子越容易學習新的知識,也越容易與人溝通。法國大文豪雨果在《悲慘世界》出版後,出去渡假,但是心中念念不忘這本書的銷售情形,所以他寫了一封信給出版家,信中只有一個字:「?」這個出版家非常了解雨果,立刻回信,信中也只有一個字:「!」這是歷史上最短的通信。在外地,學生聽了以後會會心的微笑。在香港,學生木無表情,因為他們不知道雨果是誰,也沒有誰看過Les Misérables(中譯《悲慘世界》)。過去我們說某個學生很聰明,一點就通,其實指的是他一經指點,原有的背景知識就立刻跳出,幫助他了解現在的情境。所以要幫助孩子學習必須從根本的背景知識建構做起。
讓孩子自主分配時間
我們常覺孩子小,不懂事,不會自己經營時間,其實,如果放手讓孩子試一次,你會很驚訝的發現他對自己生活的安排是很有主見的,這裡,先要提醒的是信任不等於放任,信任他自己安排時間不等於放任他隨便過日子,給他這個權利之前,一定要先讓孩子了解光陰的可貴,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愉悅,沒有父母嘮叨的輕鬆,但是先決條件是自重、自愛,做到答應父母的條件。
台灣著名腦科學及親子教養學家洪蘭教授曾說:「我的孩子很愛打電動(即香港的打機),他說最痛苦的事就是打到最精彩的時候被勒令停業去做功課,我自己很了解這種滋味。因此,他告訴我,如果他做到我要求他做的事,打電動的時間由他自己安排,我們約法三章,只要把一天該做的事做完,時間如何分配由他,每天睡前檢查一下進度,只要有一次違規,這項特權就取消。結果發現效果非常之好,電動打累了,他就站起來拖拖地板,洗洗碗,澆澆水,活動一下筋骨。有時,不想打就去看書,打的多了,心中有罪惡感,書就看的勤快些,他也會在我下班前,先把屋子收拾好,使我回家覺得窗明几淨,心情愉快(他說這是報答我對他的信任)。我的孩子從國二下(即香港的中二級)起開始管理自己的時間,到現在雙方都很愉快,最主要是他覺得我尊重他。當然每個孩子不一樣,父母操心的程度不同,但是尊重他,使他自重自愛應該是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法則,心甘情願的效果絕對是比打罵逼迫好。」(岑牧師,待續)
資料參考:http://www.parentslove.org.tw/articles/hung005.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