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村莊,有一天來了三個士兵,他們剛打完仗,走在返鄉的陌生路上,又累又餓。三個士兵期待有個安歇之處和一頓晚餐,於是向村民要食物吃,但村民不肯。村子由於歷經許多災難,使得人與人之間彼此不信任,他們試了幾戶人家,都遭到拒絕。士兵們饑腸轆轆,卻一籌莫展。其中一個士兵急中生智,就當眾宣布:「各位,既然你們也都沒有食物,我只好來作石頭湯了。」
村民訝然,「石頭湯?到底是甚麼呢?石頭作的湯能喝嗎?」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大鐵鍋。還要一些水和火。」士兵說。
村民都預備好了之後,士兵又要三個圓而光滑的石頭,然後開始燒。村民睜大眼睛看他們煮石頭湯。
「作湯需要鹽和胡椒。」士兵喃喃自語,但是很快就有人拿胡椒和鹽來。
「這種石頭很適合作湯,可惜沒有胡蘿蔔。」他們又說,立刻又有人拿來胡蘿蔔。
「通常好的石頭湯都會加點捲心菜,可是沒有也沒關係。」士兵又說。
「我回家找找看,說不定我有。」一個婦人說。不久,她果真拿來了一些,加到湯裡。
「胡蘿蔔和捲心菜的味道配上牛肉和馬鈴薯,那就是天上美味了。」村民想一想,既好奇,又不甘心就此放棄嚐嚐「完美的石頭湯」的機會,也就紛紛貢獻所有。
「啊,最後還需一點燕麥和牛奶,就大功告成了!不過如果你們沒有就算了。」士兵一邊攪拌一邊說,村民可不願抱憾終身,於是石頭湯作好了。
大家七手八腳擺出桌椅,坐下來一起品嚐。村民又想:「既然有了這麼特別的湯,為甚麼不配點麵包和烤牛肉,再喝點蘋果汁,那就更好了。」
他們從來沒吃過那麼豐盛的大餐,大夥兒好開心,熱烈的感謝士兵們:「謝謝你們教我們作石頭湯,我們以後都不怕挨餓了。」
這個故事傳達「打開心門與人分享」的真理,亦點醒了現代疏離社會中、自我中心、不快樂的人們,如何重新找到快樂。
《石頭湯》是我最先和孩子說的圖畫故事書之一,那時候我的孩子還很小,他聽了之後,就要我們煮石頭湯。其實很多的小孩聽了這個故事,也和我的孩子一樣,要求他們的父母煮石頭湯。
「石頭湯」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在法國、瑞典、俄國、英國和比利時,都流傳著不同的版本。一個民間故事得以流傳久遠、廣闊,正表示它歷經了時空的考驗,價值受到普遍的認定。從哲學上或教育上來看,石頭湯這個故事是一個合作的思維,呈現的是分享的人生觀。故事的結構四平八穩,有開頭,有發展,有結束,故事的道理明明白白,要人慷慨分享。父母親與教師亦可以用此主題來引導孩子,讓孩子擁有寬闊的心與生活。
在親職教育的場合,我也常聽到父母苦惱地表示:「現在的孩子真不好教,意見那麼多!」
是不是因為我們還是把孩子當作是張白紙,而且是需要不斷上色的白紙,所以大人必須幫他們畫圖?
是不是我們還把孩子當作是空杯子,而且是杯底有洞的杯子,大人必須幫他不斷的加水?
或許我們該放下「大人教小孩」的身段,以作石頭湯的心情,慢慢引導孩子發揮他的潛能,將上帝賜給他的才華用出來,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替他規劃學習,最後弄得雙方都很累,卻只得到暫時性的表現。
有些父母愛孩子,辛苦作湯給孩子喝;有些父母則寧可多花時間和精神,帶著孩子一起作湯一起喝。你是哪一種父母呢?(岑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