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看到一篇文章,題為《學校傳遞的虛假價值》,心裡有很深的感受。現轉載如下:
其實成年人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所謂教育不單止是「課程」、「作業」和「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三個重要成分-ASK,A是態度(Attitude) ,S是技能(Skills) ,K是知識(Knowledge) 。教育過程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尤其重要。教育跟價值在本質上是相連的。作為父母、導師,我們關心每個青少年、兒童的人格及個人成長是否美滿,個人及公眾的道德生活是否健康。每一件事的發生或進行、每一個決定、甚至每一句說話,都在傳遞著背後一種價值,就是甚麼是重要的,甚麼較為次要;甚麼是要爭取、甚麼可以放棄;甚麼必須保留,甚麼可以交換。
台灣著名作家張大春最近接受傳媒訪問,談到今日台灣教育制度敗壞的核心,正是求勝求贏的價值和面面俱圓的偽善。他提到一次參觀國中的經驗:學校利用全體小孩蒐集回來的寶特瓶做出各種吊飾來美化校園,說是環保教育。作為一對孩子的父親,張大春卻看到了糖衣後的虛假:「學校若不做這事,小朋友回家會拚命蒐集寶特瓶嗎?如果我們不是要這樣廢物利用,就根本不會有這些廢物。這就是失格的教育,帶來一個完全虛假的價值。」
張老師說得真好,作為香港家長,我早就領教過這些虛假價值了,隨手掂來都是例子。
好像叫一人一花的活動,學校發給孩子每人一盆盆栽,要孩子悉心照料好好栽種,然後把花送給老人院的長者。用意或許是好的──但我看過無數媽媽,因為忙上班無暇照料,家中小不點又愛理不理,盆栽回家沒活過幾天便死了。到要交盆栽的日子,可憐媽媽們走遍街市花店,尋找那同名同姓的小花,買給孩子回校交差。
每年的親子圖書創作大賽,爸媽們為了不想孩子落後於人,放工回家還要開夜車為孩子想題目、寫故事、繪圖、剪貼、釘裝,出來的作品好美,但孩子的參與度極少。很多時候,大部分的製作工序,都是待孩子夜晚睡了才趕工的。小豆丁一早起來,製成品已乍現眼前。
除上述例子外,當然我也儲過無數瓶子、飲品盒、紙巾盒、益力多樽等等,也經常性地早上起床便灌掉一包朱古力奶,好騰出空盒子讓女兒拿回學校做勞作。
坦白說,站在家長的角度,我也不全然否定這些活動,畢竟老師們也真的勞心勞力的,但這更讓我反思,我們這樣耗盡心力,真的值得嗎?至少,我把不少珍貴的親子時間,都花在這些所謂的親子活動中,而我卻不見得和孩子親近了。我寧願學校給我少些功夫,多點時間,和孩子說說笑談談天,不是有價值得多嗎?
轉載自:http://hk.news.yahoo.com/blogs/childfly學校傳遞的虛假價值.html (retrieved 4-4-2012)
本來,在學校推行價值教育,教導學生明辨是非對錯,是應有之義。但自從公民教育科提倡所謂多元價值以來:「凡事多面睇,事情未必有對錯,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久而久之,價值教育在學校差不多成為絕響。有時學校推行某種活動,本意一定是良好,但香港的教育系統已步入市場化,加上早前縮班殺校人人自危,催谷成績,市場導向,確保收生,使學校能夠存活下去,已成為不少校長老師的第一要務。於是,價值教育瀕臨絕種,需要保育才能生存。價值教育要靠父母老師身教言教,要由家庭學校開始,但按今天現代商業社會的遊戲規則,只談各得其所的自利行為,「價值」變成「價錢」,「身教」變成「身價」,再談道德價值,真不知從何說起。
家長有必要想清楚,我們希望孩子長成一種怎樣的品格,是懂「走精面」,是「最少付出便有最大收穫」,是「只問結果不問過程手段」;還是希望他們能擁抱傳統的普世價值:犧牲博愛、救急扶危、自由公平等。教會作為一個基督教信仰羣體,我們更要傳遞從上帝而來更高的價值和真理:愛和分享、管家職分、謙卑服事…所以,作為家長及導師們,我們實在任重道遠。
父母是孩子當然的生命師傅,應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真誠信任的表現、尊重接納的態度)施教。有著這樣表現和態度的父母,會勇於向孩子說對不起,從而也給孩子從其身上學習饒恕的機會。孩子大都是透過真實經驗去學習,要教導他們謙虛、饒恕的價值,以身作則和親身體驗是強而有力的方法。下一次,當父母要與孩子共同進行一項活動時,想一想我們背後傳遞著一種怎樣的價值。導師與隊員團友們計劃完成一項任務時,要列明當中我們在教導一些甚麼價值和聖經真理。如此,我們的孩子才不致在虛假的價值中成長,因為「偽善」乃是最大的罪惡。(岑樹基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