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的體語和聲音顯示他極度憤怒,父母不知如何是好,圍觀者特別是那位意圖給孩子二十元的男士,在未曾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先,便從旁給予意見,無助平息衝突。男孩的父母應盡快帶兒子離開現場,安撫他的情緒。圍觀者的評語只會令孩子的情緒更激動,他的表現和所說的話只是冰山一角,背後隱藏著親子間累積已久的矛盾與衝突。太早判斷誰是誰非,對解決問題無補於事。要處理男童激動的情緒,父母當刻需要保持冷靜,宜訴諸於情,聆聽他內心的感受,而不宜過早訴諸於理。父母可以從孩子的說話中識別關鍵語,如:「我根本唔想嚟……你夾硬車我嚟」、「我要返屋企」、「你唔識教我」等等。父母可以按著這些關鍵語對孩子說,以疏導他激動的情緒:「我聽到你說你不想來這裡,想返屋企,那我們一起回家吧。」先將孩子帶離現場,讓雙方有下台階,讓彼此情緒降温,回到家裡以後,再透過反思對談的過程,找出孩子發脾氣的因由。
從男孩激動的表現來看,家人平日相處時,已累積很多情緒炸彈;當天的處境一觸即「爆」,傷了孩子,也傷了父母。情緒的計時炸彈始終會爆破,只是不宜在大庭廣眾發生。當「炸彈」爆破時,旁人很難制止。
由此看來,二千後的孩童更需要培養良好的品格,以及建立源於聖經的生命價值。品格從何而來?聖經的生命價值是良好品格的根基,建基於生命價值的品格,不需要物質的回報或外在的推動力。品格是外顯的;價值卻是內在的。例如謙虛的品格要有虛己、捨己的價值觀,才能裡外一致活出來。孩子為了物質的回報或外在的推動力,可以模仿或假裝良好的品格行為。我們透過反思對談的過程,讓孩子從小將聖經的價值——謙虛、忍耐、修養、饒恕、接納、誠信、鼓勵、憐憫、承擔、寬容、服侍、節儉、博愛、開朗、看別人比自己重要、愛護地球資源、公平公義、堅毅不屈、善待困苦人等等……植根於心中,成為內在的價值體系;不論得時不得時,孩子都知道該在甚麼時候做甚麼事情。以七歲的男孩為例,若他有謙虛、忍耐、修養的價值觀,是不會當眾怒罵父母的。
讓我們再看一些實際的例子。德蘭修女終身服務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因為她擁有憐憫、博愛、善待困苦人、堅毅不屈、看窮人比自己重要的價值觀,自然就從她的品格行為顯露出來。是甚麼推動她克服種種困難、堅忍服侍貧窮人呢?相信這是來自她內在的價值觀念。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以聖經為基礎的生命價值呢?家庭是建立聖經的價值最重要的土壤,父母是引導孩子將聖經的價值刻印心中的第一位師傅。建立聖經的價值須要經過個人化、深化、內化、活化的過程。孩子需要經歷挫敗、代入別人的處境、感受、觀點,以及參照真實的榜樣,聖經的生命價值觀念才能植根於他們的價值體系中。相比於家庭,學校和教會都是次要,孩子的問題大都源於他們原生的家庭。
聖經的生命價值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生命的交流。不是導師、父母說,孩子乖乖聽;而是導師、父母說得越少,孩子學得越多。導師、父母聽得越多,孩子分享得越深。相反,家長說得越多,孩子逃跑得越快越遠。透過生命的交流,聖經的生命價值便能植根於孩子的心中。沒有甚麼比植根於心中的聖經價值更能保護孩子,免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荼毒。
此外,要有效將聖經的價值樹立於孩子的心中,父母需要擴張既定的思想及經驗框架。真誠信任的表現、尊重接納的態度是「易框」(paradigm shift)不可缺少的支柱。家長用反思對談的方式作親子間溝通,少說教,多聆聽;少責罵、多提問反思式的問題,不單孩子的情緒改善了,親子的關係亦同時增進了。父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生命師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若能以真誠信任的表現、尊重接納的態度,培育孩子建立合乎真理的價值系統,日後無論孩子處於甚麼境況,都能活出美善的生命素質,以及表裡一致的品格。
以上乃選輯自〈我看兒童生命價值教育〉,何述群口述,梁惠珍整理,載於《天倫樂》家庭雜誌第155期,2011年8月。祝願大家要趁著孩子仍是可教的年紀,以聖經的真理教導他們,「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廿二6節)。(岑樹基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