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家庭快樂,溝通最重要?


日前報載:「基層家庭快樂過中產」 ,這令我再一次反思,家庭內首要應重視的是甚麼?天倫之樂何價?


香港基督教信義會在11月就「香港家庭快樂指數」,以問卷方式訪問了596名家長及兒童。調查發現,整體的家庭快樂指數為7.63分(10分為滿分),屬中上。當中,兒童的家庭快樂指數是7.54分,較台灣兒童的7.7分低,而家長的家庭快樂指數則為7.72。

值得留意的是,調查發現收入較低的家庭,家庭快樂指數反而較高,以1萬元以下收入家庭計,給予快樂指數10分最高分的比率有21.5%,相反3萬元以上家庭只有10.1%。按此調查結果,基層家庭最快樂指數高於中產或富裕家庭,反映收入高不一定代表家庭快樂。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副總幹事狄志遠表示,收入較高的父母大多着重掙錢養家,易忽略與子女溝通,基層家庭較快樂的原因是基層生活上壓力可能相對較少,較多時間與子女溝通,而溝通、分享是家庭相處最重要的一環。

狄志遠建議家長每日關掉電視,花15至20分鐘與子女深入交談分享,增加溝通。如是初小或幼稚園的家長,每日應在子女睡前與他們聊天講故事。如子女已讀小學或中學,吃飯時可與子女聊天,但緊記是輕鬆的交談,並非說教。他亦強調家長應在安靜的環境下與子女溝通,如關掉電視機,令交談可以更加深入。

此外,信和集團商場以問卷形式訪問500名家長,發現受訪者每日與子女聊天溝通不足1小時,大部分家長因工作繁忙,與子女甚少時間相處。相反,子女每天花2小時以上看電視、打電腦等。

以上的兩項調查結果,可說是了無新意。若是走在街上稍為觀察,當可發現香港人的面容繃緊,步履急促,鮮有笑容,生活的壓力無法化解,父母又何來「閒心」來「溝通」?溝通需要用心,用時間。不少家長以為每天噓寒問暖、檢查家課,為子女預備好生活所需,已算是盡上責任。其實,我們亦不應責難家長們,大部份香港人生活奔波勞碌,放工後打點家務晚餐洗燙,催促子女完成家課預備默書測驗考試,已是筋疲力竭,要擠出心力、時間來「溝通」,非要EQ爆棚不可。所以,若只是「建議家長每日關掉電視,花15至20分鐘與子女深入交談分享,增加溝通」,只是說一些「路人皆知」之事,實際上於是無補,也幫不了忙,徒添父母的罪咎感而已!

同一時期,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亦發表一項報告,指出夾心家庭面對樓價高企無法置業、面對沉重供樓負擔,生活已達小康也不快樂。 其中家庭月入3萬元至4萬元之間的「夾心家庭」,快樂指數由74.1急跌至66.9,由去年最快樂的階層,急墮至今年成香港最不快樂一族。嶺大指夾心階層缺乏社會福利支援,生活質素又未及富裕者,覺得自己被社會忽視。「中產家庭」普遍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既無法享受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生活環境又未及富裕者,加上沉重的供樓負擔,於是更感失望和沮喪。

其實,甚麼是家庭快樂的泉源?現今香港的大環境是追求物質方面的生活質素,卻輕視心靈和情緒質素;為了住得好一點,多一點錢可花,不少人寧願以長工時換取「衣食住行」的質素,卻因此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取而代之便是以物質代替親情。漸漸地,家長失去了和子女深情聆聽和溝通的能力,凡事以完成目標、安排作息起居、催谷成績、訓練才能為首要任務,情意的培育變成空中樓閣。久而久之,家長再沒有耐性和孩子相處,有空自己寧願選擇休息一下、與子女相處時感到煩瑣,沒有心情去經營親子關係,溝通之門從此就關上了。難怪另一項報導指七成中學生每日平均使用智能手機逾一小時,一成半學生使用超過四小時 ;家長無時間陪子女,就買iPhone給他們,但其實他們除了使用網絡應用程式作必需社交溝通工具外,其餘只用作視聽娛樂罷。

快樂家庭 (Happy Family)其實不難達致,方程式如下;大家一同學習,家庭必能重拾歡笑:
H: Hehehaha(共享歡樂時光)
與家人一同遊戲、户外旅行、睡前說故事、齊禱告
A: Agreement(肯定終身承諾)
學習夫婦間相處之道和有效的親子溝通及管教方法
P: Positive(正面坦誠溝通)
學習向家人表達正面的情感,如關愛、接納、欣賞
P: Problem-solving(善於處理危機)
學習以不同的方法,共同處理親子衝突及家庭危機
Y: Young(保持青春活力)
擁抱正面的思維和價值觀,心境樂觀積極、常感恩
作兒女的也要重視家庭(F‧A‧M‧I‧L‧Y) ,表達愛意和尊重: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岑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